谦斋医学
中医对女性不孕的研究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11世纪
的《周易.九五爻辞》中就有“女子三岁不孕”的记载,“三岁”指结婚3年。说明当时对女性不孕已引起注意。至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著《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中云:“督脉者…生此病......其女子不由孕”,正式提出了不孕的病名-不孕症及其原因之一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指出了肾气的充实是天癸成熟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冲脉与任脉通、盛后,才有正常的月经,才能生育。
这段论述为后世医家对月经与孕育机理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傅青主女科》中载有不孕病因十条:
这十条病因中既有与妇科病有关.也涉及到内科疾病,临床上先有内科病患而致不孕者亦不鲜见。如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慢性阑尾炎、结核病等等。
中医的辨证论治可分为以下六种证型:
治疗原则为:
1、温养肾气,调理气血;
2、调经除病,胎孕可成
3、须情志舒畅,房事有节,择絪緼之候而合阴阳,以利于成孕。
1、肾虚证
主证:久不受孕,月经紊乱或先后不定期,量少,色淡,或闭经,或月经稀发。腰背酸痛,头昏目眩耳鸣,神疲乏力,脉沉。
治疗:归肾丸合五子衍宗丸。
菟丝子五味子枸杞子覆盆子车前子
加减:子宫发育不良:及早治疗。加紫河车、鹿茸、桃仁、丹参、茺蔚子。性欲淡漠:加淫羊藿、仙茅、肉苁蓉。
2、肝气郁结证
主证:原发或继发不孕,月经失调,先后不定,经量不多或不畅,色黯有块。经前乳房胀痛,胸胁胀满,精神抑郁等。
治法:疏肝解郁,养血调经。
方药:开郁种玉汤加减。白芍、香附、陈皮、甘草、乌药、生姜、木瓜、紫苏叶
加减:乳房胀痛:加郁金、川芎、当归、路路通、青皮。
3、痰湿内阻证
主证:不孕,月经稀发或稀少,甚则闭经,肢体多毛、形体肥胖,胸闷纳差,嗜睡乏力,白带增多,大便不实,舌淡胖脉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调经。
方药:启宫丸/苍附导痰汤加减。
茯苓、半夏、陈皮、甘草、苍术、香附、胆南星、枳壳、生姜、神曲
临证时:加仙灵脾、巴戟天、黄芪、党参以补肾健脾,治本助孕。
4、血瘀证
主证:婚久不孕,月经多推后或正常,经来腹痛,量多少不定,经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舌质紫黯,脉弦涩。
治法:祛瘀荡胞,调经助孕。
方药:少腹逐瘀汤。“调经种子第一方”
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肉桂、蒲黄、五灵脂
加减:月经量少者:加川牛膝、泽兰、三棱
5、湿热证
证候特点:继发不孕,月经不调,经期延长淋漓不尽,赤白带下;腰骶酸痛,少腹坠痛,或低热起伏,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化湿解毒,清热种子
方药:解毒四物汤/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
6、血虚证
主证:婚后久不受孕,月经后期,量少色淡,或量多质稀,甚则闭经。面色萎黄,形体羸弱,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失眠健忘,神疲乏力,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种子。
方药:温土毓麟汤合归脾汤加减
巴戟、覆盆子、白术、人参、山药、神曲
加减:心悸怔忡者:加五味子、酸枣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